水體物質循環的中心部位
即有機物的生物分化轉化環節,水中有機物在異養微生物的效果下,第一階段是碳氧化階段,初步被分化出的產品是二氧化碳(CO2)和氨態氮,氮物質大多數以NH4+?NH3的方式釋放出來。在天然條件下(溫度為20℃),一般有機物第一階段的氧化分化可在20d內完結。第二階段是氨物質的硝化進程,在亞硝化細菌的效果下氨(NH4+?NH3)被氧化成亞硝態氮(NO3--N);在硝化細菌的效果下再進一步被氧化成植物成長所需求的硝態氮(NO3--N)。在20℃天然條件下,第二階段的氧化分化需百日才能終究完結。當水體缺氧時,還有一類反硝化細菌能夠把硝酸鹽(NO3-)復原為亞硝酸鹽(NO3-),再復原為氨氮或游離氨或氮氣,失去營養效果,變成植物不能直接使用的氮。這種游離氨或氮氣由水體界面逸入空氣的進程稱為脫氮效應。在交換性較差的水體中,硝酸鹽被復原的趨勢增大,NH3-N濃度堆集再度升高。在飼養環境中究竟水體溶氧還達不到被完全耗費的狀況,僅在底泥過厚的無氧狀況時有些被反硝化出的氮氣溶入水體,所以此進程的脫氮逸氮才能是有限的,水體與底泥氨氮的總量常會居高不下。
轉化的進程
從含氮有機物到氨氮所用的時刻較短,從氨態氮到亞硝酸鹽時刻也不算長,因為硝化細菌繁衍速度較慢,從亞硝酸鹽轉化到硝酸鹽需求時刻就相對長一些。轉化進程的快慢和自凈平衡的才能取決于水體溫度、溶氧和有利菌群數量的三大要素。在飼養生產中,假如體系到達必定的自凈平衡狀況,水體氮循環會比較正常,三態氮會一向維持在安穩狀況。但傳統的飼養方式,忽略分化者和生產者的地位與效果,加快了水體環境惡化頻度而傳統的病害防治認識,又片面定勢微生物的致病效果,定時或重復濫用滅菌消毒劑及抗菌素,在把病菌熄滅的一起,也把體系中為數眾多的有利菌類(體系正常狀況時,有利菌群占95%以上,條件致病菌占4%,而有害菌不到1%)通通殺滅,浮游植物也遭受到連累或同被熄滅,光合效果再度削弱,產氧與供氧機能更為缺乏,進而又會形成浮游動物很多逝世分化與氨氮物質的重復堆集,必然形成硝化進程受阻,這即是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高的主要原因。但是,有些有害致病微生物往往是抗性極強,不易熄滅,反而又簡單復發侵襲致病,形成飼養水體環境惡性的循環狀況。